第一九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2110  |  更新时间:2012-08-20 16:59:28  |  分类:

军史乡土

第19章

那时候这个文学兄妹的父亲勃朗特还在,于是迪尔顿跑到老人那里去求证。勃朗特毫不犹豫地说,他的儿子“完全不可能写出这样一部作品”,并且要求别人不要再为《呼啸山庄》的事情打扰他。应该说,从人证方面,艾米莉·勃朗特无疑是占有优势的,但是这件事的关键部分——《呼啸山庄》的手稿,到今天还没有找到,客观上使这个文学悬案延续下来。

世界最大地球仪的不解之谜现存于圣彼得堡罗蒙诺索夫博物馆塔楼里的戈托普大地球仪,一直被世人誉为珍奇的艺术品。当年它被陈列在夏宫御花园里,成为彼得大帝引以自豪的三件瑰宝之一。

它集地球仪与天象馆于一体(球的外表为地球仪,球的内里则为一小型天象馆),既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地球仪(直径301米,表面积达30多平方米),又是世界上最早的天象馆之——(建于166*年)。其设计之精巧、历史之曲折离奇,也为世间所罕见。戈托普地球仪在其存在的三个半世纪里谱写了一部真正的传奇史。

这个地球仪是17世纪中叶在德意志北部荷尔施泰因公国戈托普城堡制造的。后来它引起了彼得大帝的注意,两度被运到圣彼得堡。第一次是在1713年,荷尔施泰因家族将它作为礼物赠送给彼得大帝(也有另一种说法,即它是作为战利品被俄罗斯夺得的。对于这个问题史学家们至今仍争论不休,没有一致的结论)。第二次是在1947年,它又被从德国运回了俄罗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亲自下令建立的专事掠夺世界艺术珍品的所谓艺术保护小分队,把戈托普地球仪从俄罗斯强行掠回德国。

在圣彼得堡,戈托普地球仪也曾不止一次地被从一座大楼转移到另一座大楼,更换陈列的地方。而在1747年,即建造后将近100年时,它甚至因遭火灾而毁于一旦,尔后经过将近3年的努力才把它重新恢复起来。戈托普大地球仪集地球仪与天象馆于一体,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思想究竟是由谁提出来的,或者说这个大地球仪究竟是由谁发明的?至今仍是一个不解之谜。

有资料称,荷尔施泰因公爵腓特烈三世曾下令按他本人的构想制造地球仪,而且似乎还画出了草图。但历史学家们倾向于认为,那只是单纯地制造大型地球仪而已。关键是至今仍不清楚:究竟是谁建议在地球仪里面设小型天象馆并提供使地球仪转动起来的设计的?这位聪明的设计家师法古人,从古已有之的水轮磨坊得到启发,为地球仪安了一个水力发动装置,使球体能绕着轴心转动,每转一圈恰好24小时。此外,设计者还要解决地球仪里的天象馆容纳12个人活动的载荷问题。参观者可以坐在那里,用手转动天球仪,观察人工天球的运动。

地球仪内天象馆的穹顶上布置的天象图,一如地面上的观察者仰望天空时之所见。不言而喻,这样一来,地球成了宇宙的中心,而太阳、其他行星以及整个天穹似乎都在围绕地球转动,这就与自托勒密(公元90—168年,古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时代以来一直在中世纪欧洲占统治地位的地心说相一致。但在制造戈托普地球仪时,哥白尼的日心说已经在世界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为了表现天象馆的天穹旋转时太阳的运动,匠师们在球体内特制的托臂上安上一个用精制的玻璃圆球做成的“太阳”,它可以借助于一个特殊的机械装置沿黄道作周年运动。令人遗憾的是,至今尚未找到今天我们所称的技术文件一类的东西——草图或图纸、工艺技术说明等。或许这些东西压根儿就不曾有过,整个制作过程只是一种即兴式的工作,碰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地球仪的金属骨架呈网格状,网格内镶入木框,然后整个骨架用铜板覆盖加固,最后再贴上厚实的亚麻布(外两层,内一层)。地球仪的转动轴是一根4米长的实心锻铁圆柱。在这根轴上旋转的不仅有地球仪本身及其内里天象馆的设施,还有球体外的一条子午线(木质材料制成的一个巨大的圆圈,外面包裹着一层铜片),总重量达3.5吨!另外几个谜团是有关地图标示方面的。

首先,在地球仪上绘制的俄罗斯地图上,出现了一个用深色线条画出的从西边的雷韦尔(今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旧称)和里加到东边的泰梅尔半岛(亚洲最北端的半岛)及南边的波洛茨克和雅罗斯拉夫尔的一个区域,而莫斯科位于这一区域之外。也就是说,俄罗斯这个国家好像被划分成了两半。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究竟是什么动机驱使地图绘制者这样做的。其次,当时一些赫赫有名的国家如瑞士联邦,在地球仪上竟然没有绘出,而德意志和意大利则居然被标示为两个统一的国家了(其实,当时在名义上它们仍属于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

在地球仪上没有任何假设性的陆地和岛屿,而且也很少标注城市名。如在偌大一个法国只标了巴黎、里昂和马赛,而在德意志则更少,只有柏林和慕尼黑。其他地区的情况也相似。究其原因,可能是地图制作者认为:参观者一般离地球仪较远,不可能看清上面所有的地名,重要的只是让他们欣赏地球仪;况且,恐怕也不会有人真想利用这个地球仪来研究地理学。再次,就是字体的问题了。地图上所有的标注均用正体字母书写,线条也勾画得很粗、很清晰。不过,西伯利亚东部少数民族尤卡吉尔人、雅库特人、奥斯佳克人和乌德盖人等居住的地方,则用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字体书写:字母的笔画比较细嫩,还带一定的倾斜度。这两种字体的不同极为明显,一映入眼帘,就予人以深刻印象。此处为何要使用如此迥异的字体,又是一个不解之谜。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