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官场财经 >中国人的炼金术 > 遇到困难就放弃,不如回家去种地
遇到困难就放弃,不如回家去种地
作者:金龙   |  字数:9674  |  更新时间:2009-12-11 16:34:32  |  分类:

官场财经

解放前的大商人虞洽卿,1867年出生在伏龙山下一个贫苦的裁缝之家,6岁就失去了父亲,和母亲以及3岁的弟弟相依为命。他家境贫寒,读书的机会都没有,幸亏村内有一个同族的塾师虞民世,见他聪明伶俐,就免费收为学生。每逢天下雨不能出门干活的时候,虞洽卿就到老先生的塾馆读书。童年时代的这件事,后被人称为读“雨书”,只有天降大雨时,才有机会读书。可谓吃尽了苦头,受尽了罪,但就是这样的经历,为虞洽卿后来在上海叱咤风云打下了基础。

15岁那年,他只身到上海的瑞康颜料行当学徒,学做生意。据说他初到上海就遇上了大雨,于是就把母亲精心缝制的一双布鞋揣在怀里,因而后来被上海人誉为“赤脚财神”。他在瑞康呆了12年,多次为老板出谋划策,使得小小的瑞康颜料行在上海滩激烈的竞争中化险为夷,站稳了脚跟。

1903年,他独资开设了通惠银号,组织成立了四明银行。当时,清王朝风雨飘摇,内政更加腐败,对外奉行投降主义。四明银行与宁绍轮船公司刚一成立,就立即遭到外商的排挤,虞洽卿凭借极其坚韧的性格,用很有限的经费来帮助这两家单位度过了难关。

四明银行开业时,上海的申报这样报导:“开市之时,储蓄柜存款尤其活跃……从创业之始,得到在沪宁波帮工商、钱业界的支持,实力雄厚,可见一斑。”

正是由于小时吃过常人难以忍受的苦,养成了艰苦奋斗、绝不放弃的精神,无论遇到多大的困境,虞洽卿都咬紧牙关挺了过来。在这个过程中,也积累了坚实的人脉基础。抗战时期,他坚持抗日爱国,不当汉奸,还去大后方经营滇缅公路的运输,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战。

我们从几千年前起,就一直有一种吃苦情节,没有经受过艰难困苦的人,很难承受真正的考验,成就大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一种面对困难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它时刻提醒你,困难只是暂时的,是对你的考验,彩虹就在风雨后。

美国的SGMA数据中心公布的一项市场调查显示,去年全球的私人盈利率中,华商的盈利率竟达到了惊人的79.7%。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感慨地说:“只要跟着中国商人做生意,准能赚钱。”

中国人是世界上承受力最强的民族,具有西方人难以想象的韧力和吃苦精神。西方人遇到困难会做数据分析,如果数据告诉他:嘿,别徒劳无功了,你不会成功的。他就会很轻松地放弃,转而寻找其它目标。我们绝不会这样,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只要看准机会,加倍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

美国德克萨斯州现在最大的家电零售商黄富培,20年前的时候,还只是在休斯敦街头摆地摊的小商贩,每天混迹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躲避着警察与社区流氓的骚扰。

杨致远是雅虎公司的创始人,美国的华人首富,但就在十几年前,他还是每天在电脑机房里泡12个小时以上的学生。

由于政治和历史的原因,当今的中国商人与市场经济和国际化真正融合的时间并不长,但他们却有着和犹太人一样的天生的经商嗅觉。凭借着一股犹太人也没有的吃苦精神,中国商人控制了欧洲的纺织品、非洲的木材生意,还有家电、玩具、服装市场,凡是有赚钱机会的地方,就少不了中国商人的身影。

不怕吃苦的人,才更有资格享受成功。

1.遇到困难就放弃,不如回家去种地。

2.吃苦精神就是永不言败,不要因为暂时的困境而丧失斗志。

3.每当想放弃的时候,就对自己说一句:“再试最后一次。”

4.很多失败者都是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离成功就差一步。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表明了节俭的重要性。

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季文子,放到现在,也算是豪门之家,但他为官30多年,以节俭作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不能随便花钱。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合体干净就好,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

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季文子听后严肃地说:“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看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则妆扮妻妾,精养粮马,挥霍无度,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富强与体面,只能通过臣民的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他们拥有美艳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评定的。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议呢?”

这一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愧之色,同时也使得他内心对季文子更加敬重。勤俭不仅替季文子积累了财富,还替他赢得了宝贵的名声。

有着“塑胶大王”之称的王永庆,是凭借个人奋斗走向成功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还被称为台湾企业界的精神领袖。他白手起家,经过几十年的拼搏,成为台湾企业界的典范。他与李嘉诚、陈必新并称为世界华人最著名的“三大财富”。

王永庆在赚钱方面的能力,众人皆知,他从学徒工做起,16岁就攒够了资金,办了一家米店,靠勤奋和努力奠定了自己的经营之路。在获得了第一桶金之后,他创办了台塑公司,从此事业开始蒸蒸日上,发展成为拥有100多个企业、4个上市公司的台塑王国。他不仅成为台湾地区最大的企业,在世界的石化业也首屈一指。

就是这样一位富豪,却道出了一句名言:“节省一元钱等于净赚一元钱。”王永庆虽然拥有花不完的钱,生活却非常俭朴,从不在意衣服的新旧和款式,和古代贵族季文子一样,只要大方整洁就好。他还说,长途电话费太贵,除了生意上的必要联系之外,他不喜欢子女们没事就打电话闲聊,而是常常和子女们通过写信进行交流。在台湾企业界,王永庆的节俭与他在工作上的勤奋一样知名,几乎无人能及。

许多人经常幻想自己有钱以后的事情,想象着自己买下所有想要的东西,名牌服装,豪华跑车,海滨别墅,恨不得一下把钱都花出去。岂不知发家容易保家难,古今中外多少人,不是失败在赚钱上,而是失败在了花钱上。

节俭也是理财的一种,学会了节省每一分不必花费的钱,也就学会了对财富的运用和创造,让钱花得更有效率,更有成果。

勤俭是中国人的持家之道,同样,勤俭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精髓。在这个世界上,会赚钱的商人数不胜数,会花钱的却少之又少。赚钱是一种能力,而花钱却是一种智慧,只有让每一分钱都花到实处,发挥它最大的功用,才能利用有限的资本,获取最大的回报。

1.节省不是吝啬,也不是小气,而是严格地限制自己,明确财富的真正价值,珍视自己的劳动。

2.赚钱要依赖别人,节省只能取决于自己。

3.学会把钱花在刀刃上,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4.创业辛苦三十年,败家只需一夜间。

逆向思维法——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逆向思维,不走寻常路,打破陈规求发展

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乐观时变,就是能看清市场的变化,洞察它的变化趋势,然后借机行事,赚取财富。

魏文侯问白圭:“听说你这些年经商发了大财,用的是什么招数啊?”

白圭说:“我经商和别人不同,是从大处着想的,就像伊尹、管仲治国,又像孙膑、吴起用兵,无处不是循道而行。”

魏文侯说:“你能说得更具体一些吗?”

白圭说:“在收割庄稼的时候,我以平价大量地收购粮食,同时把蚕丝和丝织品高价卖出去;当蚕丝上市的时候,我以平价大量地收购蚕丝和丝织品,同时把粮食以高价卖出去,这就叫做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啊!”

看似反其道而行之,实则正应了市场的需求。在货殖列传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中国古代的私人理财思想,如有时间,建议经常翻看学习一下,里面记载的故事,讲出的道理,很多都是总结的市场最基本的规律,是永远不会变的东西。

“人弃我取,人取我予”是被司马迁列为商场上出奇制胜的重要策略。就像现在的股票市场,更需要把这种思想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来运用,逆向思维,保持对各种小道消息甚至权威预言的警惕,在别人离场的时候进场,在别人进场的时候离场,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

美国华尔街股神巴菲特,正是此道高手。当一些优良资产打折贱卖,无人要买之时,他准确出手,低价大量买入,并且一直持有到价值足够高。还有彼得·林奇,逢贱必买,逢贵必卖,在人人哄抢股票的时候,全部卖出,套取收益。这就是生意,也是投资的精要。短短八个字,道出了资本盈利的本质规律。

1997年,亚洲经济遭到金融风暴,处在最低谷的时候,上海大亨周正毅,他携巨资到香港,大量买入长江、和黄、江丰等蓝筹股票,在之后反弹复苏的时候,获取了巨额利润。对此,周正毅还有一句投资格言:“大量低价买进别人不要的东西,再等时机高价卖出。”这岂不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予”之理啊。

有一则创业故事是这样说的,有两个青年一同去开山,其中一个把石块砸成石子运到路边,卖给建房的人,另一个直接把石块运到码头,卖给杭州的花鸟商人。因为这儿的石头总是奇形怪状,他认为卖重量不如卖造型。这里有很多开山的人,只有他自己这样做。三年后,他成为这里第一个盖起瓦房的人。

后来,不许开山,只许种树,于是这儿成了果园。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鸭儿梨就招来八方商客。他们把堆积如山的梨子成筐成筐地运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然后再发往韩国和日本。因为这儿的梨汁浓肉脆,香甜无比。就在这里的人们为鸭儿梨带来的小康日子欢呼雀跃时,他又卖掉果树,开始种柳。因为来这儿的客商不愁挑不上好梨,只愁买不到盛梨的筐。他又是唯一想到这一点的人。五年后,他成为第一个在城里买房的人。

再后来,这里修了铁路。人们可以北到北京,南抵九龙。小村对外开放,果农也由单一的卖果开始发展到果品加工及市场开发。就在一些人开始集资办厂的时候,他又在他的地头砌了一道三米高、百米长的墙。这道墙面向铁路,背依翠柳,两旁是一望无际的万亩梨园。坐火车经过这里的人,在欣赏盛开的梨花时,会醒目地看到四个大字:可口可乐。据说这是五百里山川中惟一的一个广告,他仅凭这座墙,每年又有四万元的额外收入。

90年代末,有个日本商人来华考察,当他坐火车经过这个小山村的时候,听到这个故事,马上被此人的商业头脑所震惊,当即决定下车寻找。这个日本人找到他时,他正在自家店门口跟对门的店主吵架。原来,他店里的西装标价800元一套,对门就把同样的西装标价750元;他标750元,对门就标700元。一个月下来,他仅批发出8套,而对门的客户却越来越多,一下子发出了800套。

日本人一看这情形,对他失望不已。但是弄清真相后,却又惊喜万分,当即决定以百万年薪聘请他。原来,对面那家店也是他的。能够想出这么一种促销的主意,他又是此地的第一人。

打破陈规才能求发展,众人都往东,你偏偏往西,可能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在商场上,存在这么一个道理:当所有人都认为该做时,事实恰恰是不该做;当所有人都认为不该做时,此时你千万不要错失良机。

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就是通过逆向思维寻找机会,不走寻常路,把握商机。在这里,“取”和“予”都是方法,是形式,核心内容是按照市场的客观规律办事。只不过,当别人看不到规律的时候,你看到了,并且抓住了,于是你就是赢家。

1.进场时,一定是满地狼藉的时候;离场时,一定是熙熙攘攘的时候。

2.逆向思维考虑问题,客观规律是最重要的依据,不要为了彰显另类而出奇。

3.很多时候,一个游戏的参与者,只有20%的人才能猜到正确答案,努力让自己加入那一部分,不被大众的判断所左右。

4.最正确的判断,往往会成为最出人意料的赢家,这是生意场上的悲哀,但却每天都在上演。

借助车马的人,不必自己跑得快,却能行千里

荀子劝学中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个水平很高的人,本身并不一定很高明,关键是他善于利用别人的智慧,为己所用,从而做出了成功的事情。我们应该知道,即使是最聪明的人,他也没有比别人多长几个脑袋,只不过他善于利用别人的长处,借助外物来为自己的目标服务。

君子欲强于他人,就需要善于吸收、利用他人的优点,集他人所长,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无论做人,还是从商,都是一条极为重要的成功法则。

借,如何借?自力更生为主,借助外援为辅。扬长避短,水无常形,借无定法。

借,借什么?缺啥借啥,天下没有不可以借的东西。人才,技术,工具,仪器,资金,乃至管理方法,经营谋略,都可以成为借的对象。草船借箭,火借风势,壮己实力,赚来财富。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总结自己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箫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在他这里,借,实际就是一种领导和管理的艺术,是融合他人智慧,为己所用的最高境界。

为什么要借?一个好汉三个帮,商场凶险,竞争激烈,藏龙卧虎,能人辈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要学会借力而行。俗话说得好:一个巴掌拍不响,众人拾柴火焰高。借他人之力,来为自己增加力度,达到四两拨千金的效果。凡是商场的成功者,都擅长借用人才的力量,外界的力量,从而实现理想。

借力,既是一种科学方法,又是一个成功法则,是炼金者的智慧思维。

荀子说:“借助于车马的人,不必自己跑得快,却能远行千里;借助于舟船的人,不必自己善水性,却能渡江河。”不仅中国有借的智慧,西方也有,比如牛顿成功之后就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由于他借助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并向更高的目标发展,所以才突破了物理学定律。

蒙牛集团的成功,对“借”字的理解和运用绝对功不可没。在它的成长过程中,到处都可看到一个“借”字的作用:创业初期,借用工厂,实施虚拟联合,快速地开拓市场;宣传策略上,借势于中国乳都,借行业老大伊利的光,打响自己的名头(内蒙古第二品牌的创意);资金上,借用社会资本,发展自己实力,省却资本积累过程。

一个“借”字,把蒙牛的迂回发展战略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蒙牛就可以将自身的优势资源集中到市场、技术开发上面,将原料供应、生产和运输等资本密集型业务外包,形成以品牌优势为基础的价值网络,得以在市场中逐步壮大,成为了中国乃至亚洲知名品牌。

香港之所以能成为东亚四小龙,也是凭着借的智慧,把自身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它凭借与外国的大公司合营,借别人的知名品牌,借外国的原材料,借外国公司的销售渠道和市场,从事加工制造,出口贸易。这种“借风腾云”的思维,迅速让香港走向了繁荣,成为了永远不灭的一颗东方明珠。

台湾的巨富陈永泰也说:“聪明人都是通过别人的力量,去达成自己的目标。”

善假于物,借鸡生蛋,借力生力。最出色的竞争者,都懂得因势而变,借用别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弱项,整合自己的优势资源,从而迅速壮大,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在成功学中,“借”更是堪称核心的智慧。借力就是建立牢不可破的关系网,通过借力,就可以从没钱变成有钱,从没背景变成有背景,白手起家,全凭借东风,借用强大的人脉力量把自己送到成功的彼岸。

事实上,借钱不止可以创造好运气,还可以用借来的力量办大事。很多事情,单凭自己的资金实力,很难做成,这时利用融资等办法,引入外界的能力,就能够突破瓶颈,马到成功。

能做到“善假于物”的人,不一定就是成功的商人,但他一定是离成功最近的商人。

1.看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大,不在于他能举起多重的石头,而是他能获得多少外界的帮助。

2.借的智慧,就是一个人利用外部资源的能力。不会“借”的人,注定是孤家寡人,即使拥有再好的想法,也很难变成现实。

3.一个人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要承蒙他人所赐,要借别人的智慧。

大智若愚财自来

——收回来的拳头才有力量

小聪明只是雕虫小技,坚守正道才是真正的智慧。

有个故事是这么说的:一个愚者和一个智者,同时在一个地方寻找水源,智者先掘一口井,并未发现水源,于是放弃,再掘一口井,但仍未发觉水源,继续放弃,继续另寻它途。而愚者呢,找个地方挖了一口井,发现没有水冒出,他埋头在这口井里继续再挖,仍然没有水冒出,但他并未放弃,执着继续深挖他那一口井,终有一天,他看见了久违的水源。而那位所谓的智者,依旧东一下、西一下地挖着,始终挖不出一点水来。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就是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用智慧谋事。在做事的时候,就会抛弃一切表面文章,进入无为的自然状态。真正的大技巧就是忘记一切所谓的技巧,一切都是自然天成。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糊涂生财,不是让你真的糊里糊涂,两眼一抹黑,而是莫执着于表面的一时之争,紧抓核心利益,通达智慧之道。很多事情,浮在眼前的往往是诱人犯错的幌子,不理会才能大步前进,纠结进去反而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一些很有学问和修养的人,表面上却显得很愚钝,既不与人勾心斗角,也不擅长用心算计,好像每次吃亏的都是他。正由于这样,一些无知的人反倒取笑他,在背后议论他的是是非非。这样的人自以为聪明无比,实则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自以为聪明的人,他们往往喜欢察言观色,见缝插针,无孔不入。这种人谈起大道理,头头是道,咄咄逼人。说起具体的事情,便婆婆妈妈,没完没了,总是纠缠不清。但到最后,输的却是他自己,每天很累很忙,却什么都没得到。

为什么会这样?小聪明葬送身家性命,明于机巧,却钝于实理。就像每天都喋喋不休地研究股市价格信息的股民一样,脑子里充斥着股票的实时价格,稍有风吹草动,就大喊大叫,一会兴奋至极地冲进去,一会又颓丧无比地逃出来,好像显得很聪明,其实一点没有把握股市的本质规律。

古人说:大象希声,大雅无言,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若愚,已入理悟之境;但要大彻大悟,当需守愚,守者即修行,亦即功夫。理上之悟,是一悟,已近愚之境界;事上之悟,事事悟,时时醒,持守如一,乃一大智者。大智者,愚之极至也。大愚者,智之其反也。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

外智者,工于计巧,惯于矫饰,常好张扬,事事计较,精明干练,吃不得半点亏。内智者,外为糊涂之状,上善斤斤计较,事事算大不算小,达观,大度,不拘小节。智愚之别,实力内外之别,虚实之分。

真正聪明的人,在常人看来就像个笨蛋,因为他不计较小是小非,不在意小得小失,所以被大多数人看不起。但在漫长的人生中,这样的人却总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南宋临安城有位世代开酒肆为生的老板,靠着祖传酿酒秘方,酒生意红红火火。可是突然有一天,人们发现随着周边竞争者的不断增加,他的酒肆不再像以往那般顾客盈门了。原来很多商家为了抢风头,夺客源,纷纷大减价,价格低了一倍还要多。

酒客都跑去了别家,他的店里就变得冷冷清清了,每天的收入连成本都很难维持。时间长了,妻子面带愁容,就劝他说:“死心眼挣不到大钱,我们干脆也效仿别人。”他正色道:“我知道他们是往酒里添了水,才降了价的,这样虽然能增加客源,却不会为商之道。”

临安城的酒家掺水成风,这位“傻乎乎”的老板一直不为所动。不过没多久,当酒客们发现自己喝得都是假酒时,又纷纷回到了他的酒肆。客人不仅增加了不少,他的品牌也更加响亮,深入人心,被人称道。

在道的层面,无论商场还是做人,古今中外都是融会贯通的。糊涂生财,就是把拳头收回来,收回来的拳头才能蓄力,打出去的时候才有力量。

1.学会做阿甘式的投资者,可能会经受一时的奚落和落寞,但若能持之以恒,终将会像阿甘那样在投资的长跑中稳健胜出。

2.大智若愚,是蓄力的养晦之术,把拳头收回来,瞅准时机,再用力打出去。

3.时机未成熟时,要挺住,不管别人怎么说;毛羽不丰时,就懂得让步,冷静地等待机会。

4.在“愚”中等待时机,主动吃亏是风度,以无为之道,把握市场变化。

5.谦卑处世人常在,平和待人留余地。大智若愚财自来,糊涂生财是金律。

因势利导,知进知退,后发制人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根据当时的形势,做出最合理的决定,引导局面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所谓进与退,战与和,都不过是一种手段。

春秋时期,五霸之首齐桓公,疆域辽阔,国力雄厚,军队强大,而鲁国则兵少力弱,地域狭小,不是齐国的对手。公元前684年的春天,齐桓公出动大量军队进攻鲁国。当齐军进入了有利于鲁军反攻的长勺地区时,鲁国并没有马上发动反攻,而是继续坚守阵地,高挂免战牌。这时,齐军自恃力量强大,首先发起进攻,希望一举成功,吃掉鲁军。但齐军连攻三次都没有得手,还死伤了不少兵士。队伍疲惫不堪,锐气大减。这时鲁军见时机已到,突然杀出来,潮水般冲向齐军。齐军军心大乱,一败涂地。

商场如战场,商道如兵法,经营一家企业,就像在下一盘棋,指挥一场战争。当双方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针锋相对,寸土必争,僵持到一起的时候,很难分出胜负,也就难以各自拿到商业的回报。这时就有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必要的适时的让步。

妥协是最高明的商业艺术,并不意味着生意人的懦弱。相反,它意味着一种迂回战略,一种厚积薄发,可以让自己的利益获得更多。只有先退一步,才有机会后发制人。先退一步,也是一个观察对手的过程,看清对方的弱点,积蓄反击的力量。

条件够了,努力争取;时机不合,或者是眼前没有路可走,就要适当的后退。此时的后退,是为了再进一步打好基础,而不是真正的害怕认输。退步,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妥协,是为了寻求问题的圆满解决,并且付出最小的代价。

宋代有个姓于的商人,经过多年的辛苦经商,攒了一笔钱,准备在城里买一栋房子。有人对他说:“某处有所房子,已经议好了700两银子的价码,很快就售出了,你赶紧去把它买下来吧,那所房子真是很不错。”于老板看了房子,决定出1000两银子与房主成交。

他的家人很不理解,说:“不是议好的价是700两吗,咱们给他加300,吃了很大亏啊。”于老板笑着说:“这里面自有道理,我们是后来者,房主避开众多的买主而售给我们,不多付些钱,会使其他买主有怨言。而且房主事后也会觉得不划算,难免心存芥蒂。现在我用1000两银子买下价值700两银子的房子,既堵住了其他买主之口,使他们觉得无利可图,又可使房主感到不吃亏。从此以后,这处房产就可以作为我们于家的产业,不会有后患了。”

于老板表面是吃了大亏,多花了300两银子,但实质上,却用这些银子买来了自己的安稳,为自己的居住创造了一个好环境。这不仅是“吃亏是福”,更是一种先见之明,根据当时的形势,做出的最正确的决定。

聪明的商人,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而获得成功,何时主动出击,何时退而求其次,甚至妥协、出让一些利益,都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做决定。但很多经商者却常被假象蒙蔽,盲目冲动,看上去是一副勇往直前的气概,实际上会造成经营上的重大损失。

还有一些商人,在某一个项目上花费了巨资,耗费了大量的精力,最后却被一个竞争者无声无息地靠上来,占了先机,吃了大头。对方玩了一个后发制人,这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失败者,没有把握好机会,或者被暂时的假象影响了自己的经营决策。

有些人为了能够赚钱,不顾一切地向前冲。有时前面是陷阱,是险坑,跌下去就会粉身碎骨。有时前面是一堵墙,撞上就会眼冒金星,鼻青脸肿。这时就不妨让大脑转个弯,学会以退为进,因势利导。

退一步,海阔天空。积蓄力量和经验,后发制人。这就是以退为进的意义。淘金者一定要明白这一点,在商场上,过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谁能够笑到最后,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1.退一步,可以获取更多机会。好勇斗狠,受伤害的只会是自己。

2.因势利导,是在分析可行性的基础上,做出最恰当的选择,灵活地修改原定计划。

3.该前进时,要加速前进;该后退时,要稳住自己的脚步。

4.后发制人,退一步可进三步;先发制人,要确保万无一失。,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