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官场财经 >巴菲特教你学投资 > 第4章 ↓巴菲特的投资忠告
第4章 ↓巴菲特的投资忠告
作者:张兵   |  字数:15912  |  更新时间:2009-12-11 15:09:45  |  分类:

官场财经

第一节认识自身

认清自己——做适合自己的股票

笔者一直觉得,抛开那些具体的价值投资理念不言,巴菲特最大的智慧在于,他只做适合自己的股票,并与不熟悉的行业时刻保持距离。中国有句古话说:“人贵自知”,人只有具备这种高度自知的意识,做事情的时候才会游刃有余,不惑,或者少惑。巴菲特说:“人一生中只要能做对几件事情就成了,如果投资者能够做到真正熟悉几个行业后,再进行大量的投资,那么一定会获得巨额的利润。”这是来自大师的忠告,这句话最主要的意思不在于“巨额利润”的诱惑,而是告诫人们投资的前提是“真正熟悉几个行业”。

对!去找适合自己的股票,不要像饥不择路的老虎一样见兔子就追。否则,不但会追不上兔子,还会饿死在途中。那么投资者最好的选择是什么呢?巴菲特说要掌握“三要”原则:

第一,确保这家公司把股东的利益放在首位,并且讲究诚信,经营稳定,分红的回报高,如此才可确保投资的保值和增值,这是投资者要知道的最基本的信息。

第二,投资那些资源垄断性行业,在行业内有着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的企业,会使投资如虎添翼。像巴菲特对中石油和可口可乐的投资,说明在未来对资源垄断型行业的投资是一种大趋势。

第三,一定要保证自己对这家公司有明确的了解,包括它的基本面,经营情况等,且它的前景看好。

巴菲特教你学投资第4章巴菲特的投资忠告在这三条中,选准方向,坚持做自己熟悉的品种,并且要掌握简单而有效的技巧和原则,是巴菲特特别强调的。不熟悉、不了解的公司不要去参与,以免自己陷到因为不懂而迷失未来策略的境地。巴菲特建议投资者在集中投资的过程中,将股票适当集中,手中的股票可以控制在两到五只以内,并对它们尽可能地了解,以便于跟踪。

巴菲特说:“我们重点在于试图寻找到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未来的10年、15年,或者20年后的企业经营情况是可以预测的企业。”这就是巴菲特的能力原则,他远离那些自己的能力无所把握的投资品种。只有对获得金钱的欲望足够克制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我们可以发现,巴菲特重仓集中持有的股票,基本上都分布在消费品、传媒和金融等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很熟悉的领域,像可口可乐、吉列刀片、华盛顿邮报等。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认识自己的愚蠢才能利用市场的愚蠢

如果一个人不相信自己也会犯错误,那他最不应该做的工作就是去投资股票。因为市场是会骗人的,它从来不会将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投资者。聪明的投资者,往往是那些能够怀疑自己、并且同时怀疑市场的人,这就是为什么巴菲特说“高情商往往比高智商更重要”。对于这一点,巴菲特和格雷厄姆两位大师同样认识深刻。巴菲特非常推崇格雷厄姆在市场方面的看法——投资者只有把握市场的正确与错误,认识自己的愚蠢,才能够抓住市场的愚蠢来赚钱。

这里有几个原则:

首先要知道市场会有愚蠢的时候,才能够避免由市场带来的巨大的情绪所影响,减少行为认知偏差,保持理性。

认识自己的能力,绝对避免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外进行愚蠢的投资决策。

如何利用市场的愚蠢?就是要远比市场更加了解你要投资的公司,正确评估市场的价值,从而判断低价买入的时机,然后利用市场价格与内在价值之间的差额,等到市场不再愚蠢并且价值回归的时候,赚取巨额利润。

巴菲特一直赞同格雷厄姆的这句话:“从短期来看,市场是一台投票机,但从长期看,它是一台称重机。”格雷厄姆为了证明市场的愚蠢阶段,特意讲了一个有趣的“市场先生的故事”。他说:“不幸的是,这个可怜的家伙有感情脆弱的毛病,有时他心情愉快,只看得见对公司发展有利的因素。这种情况下,他可能会报出非常高的买卖价格,因为他害怕你会盯上他的股份,抢劫他即将获得的利润。但有时候他意气消沉,只看得见公司和整个世界都前途渺茫。这时他就会忽视那些有益的因素,报出非常低的价格,因为他害怕你会将你的股份脱手给他……在这些情况下,他越狂躁或者越抑郁,对你就越有利。”是的,对聪明的投资者来说,没什么比市场的愚蠢更加有利的消息了,市场将一家前景良好的企业看成一文不名的垃圾,反映在股市上,它的价格就非常低,这时你的机会就来了。

引起市场波动的两个关键因素:内在价值和投机者的参与。两者的相互作用,让股价围绕着内在价值不停地波动。投资者这时候如果不能够看清市场的真相,无法认识到市场的愚蠢,那么自己就将是愚蠢的。巴菲特说:“市场先生是你的仆人,不是你的向导。”他忠告投资者,需要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愚蠢”和“市场的愚蠢”,要学会扬长避短,利用市场这个上帝赐予你的弱点,抓住良机,当一家优秀公司的股价明显被市场低估时,迅速行动。也就是说,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一个人的投资业绩,除了取决于他在投资中的倾注程度和知识的运用,更重要的是股票市场在他面前的愚蠢程度。市场的表现越愚蠢,投资者可以捕捉到的机会就越多,胜率也就越大。从巴菲特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的性格、情绪和决断性对投资成败所起的作用,要比本身具备的专业知识大得多。

笔者据此总结了投资者在市场面前经常犯的一些愚蠢举动,希望读者能够深思和警醒:

1过度自信,并且经常演变成自大。

2反应过度,或者反应不足,无法保持平和心态。

3不敢承担必要的风险,或对风险判断不清楚。

4轻易后悔,很容易就推翻自己的判断。

5处置效应,就是过早地卖出正在赢利的股票,不敢对好的股票长期持有,却对正在亏损的不良股票恋恋不舍,死活不愿卖出。

6不珍惜自己的投资成本,缺乏财富的积累意识,对金钱这个概念的认识有误。

7投机心理,只盯眼前,不看长期的价格变化趋势。

8羊群行为,盲从跟风,跟着市场的错误走,不敢独立思考。

9代表性偏差,只认品牌,不看价格,不知道好公司的股票价格过高,它也就成了坏股票,已无投资意义。而坏股票的价格过低,也可能成为好股票。

10保守主义,瞻前顾后,不敢行动,逃避责任。

11自归因,成功了就将功劳推给自己,失败了就归罪于客观因素,缺乏自省和自我总结意识。

12显著性思维,拿“见微知著”的帽子乱套,以概率很小的事情高估它发生的可能性,无法看清市场大势。

这12条是投资者在市场面前非常容易犯的错误,当我们犯下这些错误的时候,市场就会乘虚而入,掠夺我们的财富。而当我们能够认清这些,并迅速改正,当市场愚蠢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从市场中赚取财富。中国古人讲“相生相克”,投资者与市场之间互为一体,紧密联系,就是一种彼此依存而又相生相克的关系。投资者的成功往往源自市场的愚蠢,而你的愚蠢往往也会被市场利用,正是此理。

巴菲特投资生涯中所犯的错误

巴菲特坦言自己犯过不少错误,但是作为投资大师,他婉转地拒绝承认自己在某些投资上的失败。他认为错误并不在于投资的正确与否,而在于对股票的认识有时存在偏差。巴菲特说:“我有一个错误是让情绪左右过自己的投资决策,我过去经常坚持拿着失败的股票,近乎绝望地希望它们有一天可以回到我买它们的那个价位。我打赌,你们也出现过这种情况。”巴菲特认为,错误也是投资游戏的一部分,即使应该避免,可我们总是逃避不了。在面对这种状况时,很多人逃离市场,产生了惧怕心理。巴菲特伟大的地方在于他不会让同样的错误继续太久。

他说:“我的第一个错误是没有精确地记录自己的收益,我总是想,哦,我的投资收益跟大盘应该一致吧,但实际上却不是那么回事。”这些错误出现在巴菲特投资生涯的早期,后来当合伙人公司面临潜在危机时,他开始思索自己投资路线的正确与否,并最终毅然决定解散合伙人公司,重新上路。巴菲特上面这句话,很多中国股民想必也有心得,为了对失败自我安慰,有些人就会把具有高度投机性的股票从“精神记账”中删除,仿佛没有这回事,但这样做却会带来两个极其有害的结果:一是你会在前一个错误中自我麻痹,二是你可能会开始一种不管不顾的投机倾向,越来越偏离正常的投资轨道。

巴菲特说:“精确记录自己的投资表现会带来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你可以完全体会到由错误带来的痛苦,可是如果你拿到的是一只正确的好股票,为何又会对短期的投资收益一个劲地斤斤计较呢?”

一般的投资者往往只会每天盯着股价,而巴菲特以前最关心的则是公司的持续竞争优势,这使得他即使犯下错误,也往往会在长时间的市场考验中得到真金一样的投资经验。1989年,巴菲特在年报中反思了他在前25年犯下的一些投资失误,他的结论是:以一般的价格买入一家非同一般的好公司,要比用非一般的好价格买下一家一般的公司好得多。前者是基于持续竞争优势的价值投资策略,后者则是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策略。巴菲特开始重点寻找购入企业的安全边际,以规避可能再次出现的策略失误。

“在犯下新的错误之前,我觉得对以前的那些错误好好反省,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主意,所以,让我们稍微花些时间回顾一下过去25年中我所犯的错误。”在巴菲特看来,第一个错误是当年买下伯克希尔公司的控制权,纺织业在当时看来并没什么发展前景,他买入的最大动机是它的价格太便宜了,让他无法抵挡这种买入的诱惑。在收购后的早期,巴菲特获得了不菲的回报,可是随后他发现这种投资策略并不理想,只好把它关闭。巴菲特解释说:“以相当低的价格买进这家公司的股票,一般情况下,公司的经营会在短期内得到极大的改善,让你有机会以不错的获利把股票出手,尽管它的长期表现可能会非常的糟糕。我将它称之为雪茄烟蒂投资法:在大街上捡到了一支雪茄烟蒂,短得你只能再抽一口,也许冒不出多少烟了,但是买便宜货的动机却使你要从这仅有的一口中发掘和榨取最后的所有的利润,这就像一个瘾君子,想从这短得只能再抽一口的烟蒂中获得天堂一般的享受。”

问题在哪儿呢?巴菲特认为这样的投资策略的错误在于,只重视对你来讲极为有利的价格,却忽视了公司本身存在的问题。对于一个陷入困境之中的企业,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另外的问题还在冒出,问题非常多,多到影响它的生存的地步。他比喻说:“就像你在厨房里看到了一只蟑螂,但厨房中绝不可能只有你看到的这一只蟑螂。”对购买这类公司的投资方法的愚蠢之处,巴菲特提到了两个后果:

一、买进时看起来非常便宜的价格,到最后可能会一钱不值,虽然损失得少,但依旧会损失。

二、最初买进的低价优势,会很快被企业过低的投资回报率所侵蚀。

对于第二点,巴菲特举例说,假如你用800万美元买下一家出售价格或者清算价值达1000万美元的公司,那么马上出售的话,你会大赚一笔,实现非常可观的投资回报,但是如果你等到10年后才出售这家公司,而这期间该公司的赢利很少,只能派发给你相当于投资成本很少的几个百分点的股利的话,那么该项投资的回报就会非常地令人失望,时间越长,你的亏损就越大。

由此,巴菲特说出了那句非常有名的话:“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却是平庸企业的敌人。”除非是以清算为目的,否则如果投资回报率过低的企业,哪怕价格再低,这也是一个会让你后悔的错误。

巴菲特说他经历了惨痛的教训,才明白了这个其实很浅显易懂的道理。在笔者看来,无论是天才还是庸才,不管是投资大师还是普通股民,都会或多或少经历这样的过程,这样的弯路。有些道理,只有在明白之后,才发现它是多么的简单通俗。在买下伯克希尔之后,巴菲特又通过后来并入伯克希尔的DiversifiedRetailing公司,买入了一家名为HochschildKohn的百货公司,这又是一个后来被认定的错误。当时他以低于账面价值相当大的折扣价格购入,公司的管理层也非常优秀,而且这次的交易还带来了一些额外的利益,比如,未入账的不动产价值;大量的采取后进先出法的存货准备。但是三年后,巴菲特只是幸运地以相当于买入成本左右的价格脱手了这家公司。

后来巴菲特幽默地形容说:“我的老婆跟我最好的朋友跑了。”由此他感慨,只顾着买便宜货,是一种更愚蠢的行为,从此他开始坚持寻找那些一流的公司,不仅要有过低的价位,还要具备超额的赢利能力,且为数很少。他吸取了费雪投资于优秀企业的投资思想,摆脱了格雷厄姆只投资于普通企业廉价股的局限。这是巴菲特飞跃的开始,他说:“格雷厄姆教导我挑选廉价股,芒格则不断地告诫我不要只买进便宜股票,这是芒格对我最大的影响,他让我摆脱了格雷厄姆观点的局限,他拓展了我的视野。”巴菲特的很多见解开始向芒格的观点靠拢,他笑言:“我在进化,我在以非同寻常的速度从猩猩进化到人类。如果我只学格雷厄姆一个人的思想,就不会像今天这样富有。”

为了尽可能避免错误,巴菲特将格雷厄姆与芒格两个人的观点进行了极其完美的融合,并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了他的“以合理的价格买进优秀的公司”的投资策略。为了避免犯错误,特别是致命的错误,在投资的过程中,就要尽可能地关注企业本身,而不是市场。

巴菲特说:“选择股票的本质是选择公司。”这种伟大的经验是他用几十亿美元的学费换来的。

即便如此,巴菲特在其后的投资中犯下的错误也并不少见。比如有时候他也会犹豫,虽然看到了该企业的投资价值,但却最终没有行动。巴菲特承认他虽然看好零售业的前景,但是并没有加码投资零售大王沃尔玛。他的这一次犹豫,使得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平均每年会少赚80亿美元。

1988年,巴菲特计划买入3000万股的联邦抵押协会的股票,但是当他吃进了占计划1/5的700万股之后,股价突然开始出人意料地上涨了,巴菲特只好失望地停止了购买。巴菲特说:“更愚蠢的是,我因为讨厌持有这些小额股票,而把这700万股卖掉了。”这次太早抛售的错误让巴菲特错失了20亿美元的收益,因为他买得太少,却又卖得太早。后来巴菲特说:“谢天谢地,当可口可乐股票在我们购入的过程中攀升时,我们没有再犯同样的错误。”

1989年,巴菲特犯下了又一个策略性的错误,他投资了一项在当时不景气的产业:航空。他以358亿美元投资了美国航空公司的优先股,然而随着航空业不景气,经营业绩一路下滑,他的投资也宣告大亏损。巴菲特事后懊恼不已。后来,有人问他对发明飞机的怀特兄弟的看法,巴菲特回答说:“应该有人把他们打下来!”

1998年,伯克希尔公司完成了对通用再保公司220亿美元的购并,通用再保是全美最大的产物险再保险公司,在全世界的124个国家都设有营业网点。巴菲特在那年的致股东信中,对通用再保赞不绝口,说它是正直与专业的保证,“关于通用再保的专业,伯克希尔实在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给他们,反倒是他们应该有更多的东西可以教给我们。”他还曾经以智者的口吻对其他人很多失败的并购进行嘲笑,他讲了一位拥有跛脚马的主人的故事,说:“这个人牵着病马去让兽医看,‘你可以帮帮我吗?我实在是搞不懂这匹马的表现为什么时好时坏。’兽医的回答正中了要害,‘没问题,趁它表现正常的时候赶快把它卖掉。’”巴菲特说:“在购并的世界中,这样的跛脚马往往被装饰成圣物,到处行骗。”但是通用再保公司最后的表现恰似一匹跛脚马。

2003年,巴菲特对这次收购进行了反省,他承认当时他的估计完全错误,因为“该公司当时严重夸大了自己的价值,包括我在内的伯克希尔管理层对此并不了解……这种风险是致命的”。

可见,没有人不犯错误,即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大师,他也是人,而不是神。重要的是,如何保证自己战胜自己?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市场。这是巴菲特的名言。尽管他也犯过错误,但他却不回避有可能再次发生的问题。他的投资是对价值的认定,只要当他认定了投资对象的价值之后,就不会轻易放弃,直到最后的成功,这是巴菲特值得我们效仿与学习的明智之处。很多人说:“买高,卖得更高。”那这些人就在不断地犯错误,而巴菲特坚持“低买高卖”,并长期持有优秀股,那么他尽管会犯一些错误,但却总能找到最理想的股票,分享全世界最高的红利。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多数的投资者分不清价格和价值的关系,巴菲特却绝对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他或者是少赚,或者是错过某些时机,可他总是能避免对投资成本的亏损,正是因为他在核心问题上的认识非常正确。就像巴菲特自己说的:“现在,我也可以无情地对待自己投资组合中的烂股票。根据自身的经验,我深知它们对投资组合的巨大危害。”

重要的不是知道什么,而是真实地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巴菲特认为,虚心是其中一条特别重要的投资原则,要勇于承认错误,同时对一些事情保持沉默是金的态度。有一次演讲的时候,记者提问巴菲特,问他:“您在投资上犯过哪些错误呢?”巴菲特的回答是:“你有多少时间?”可见,在股票市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也都犯过错误。对投资行为来说,错误就会带来危机,而要摆脱危机,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度量,需要对自己的错误不断地反省。

他说:“在投资过程中,不要关心你已经知道了多少,最重要的是,你要真实地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学会虚心的态度,专心地从事自己了解和熟悉的行业,而且在实际的投资过程中,他建议投资者将股票适当地集中,把手中的股票控制在两到五只以内,以便于跟踪。如此,可以减低风险,十分清楚地明白自己在干什么,在市场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从去年以来,中国的股民损失惨重,有的被套牢,有的倾家荡产,但却很少有人自我反省,总是将责任推给市场、上市公司甚至政府,有的更是归咎于运气。笔者想告诉你们的是,听听巴菲特的这句忠告吧:“股市与上帝一样,会帮助那些自助者,但它与上帝不同的是,它不会原谅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股市本身并没有错,因为股市有它运转的规律。作为投资者来说,一定要格外注意市场给予自己的信号,比如某些亏损,要真切地看清是暂时的股价波动,还是公司本身的经营问题。

正因为此,在投资中,我们一定将眼睛盯在市场背后的深层部分,不断地反省,找出错误的地方,改变不正确的投资习惯,每日三省己身,才能保本、增值、赢利,从而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尤其是对股市的整体趋势要有预计,不要惧怕市场的低迷。相反,市场的低迷反而意味着新的投资机会已经出现。如何把握这样的机会?那就是反省以前的策略,重新整合手中的资源,坚定信心,明确自己可以做什么,还有什么是不知道的,虚心,善省,做一个理性的投资者。

巴菲特还经常反省说:“我的贡献不一定比别人多,但却得到了不成比例的财富。”因此他留下遗嘱,将巨额财产捐给了慈善基金会。而且他还联合一百多名美国富翁,反对政府通过的“取消遗产税”的法令,呼吁政府给穷人的孩子一个机会。作为这项法令的实际利益获得者,此举实属难得。

第二节别指望预测股市

“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能够预测市场走势的人”

如果中国股市的突然低迷是可以预测的话,那么在股价下跌之前,大部分的人都会跑光,而唯一留下的可能就是巴菲特这样的人。所以,那些所谓的可以“预测”到未来股价的人可能会损失巨大,从不预测的人却极有可能获得最大回报。

但是事实上,巴菲特也不可能预测市场的走势。他现在已经80多岁了,做了一辈子的价值投资,依然不相信任何人可以做到这一点。他真诚地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能够预测市场走势的人。”不相信预测专家,更不相信那些五花八门的炒股软件和分析程序,是巴菲特投资生涯的特点,也是他给我们的忠告。

既然预测不了,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做预测。股市就像大海,股民就像行驶在大海上的小船,没有人知道明天的海风会吹向何方,人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抓紧手中的舵把,掌握船身的平衡。大海的每一处都有丰富的鱼产,如果你能控制自己的船,顺应大海的潮流漂至鱼类资源丰富的地区,为何还要每天猜测风的方向呢?

巴菲特又说:“对于未来一年后的股市走势、利率、经济动态,我们不做任何预测,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从不做预测的巴菲特成为了世界首富,而我们很多股民天天预测,结果赚不到钱,却还亏得一塌糊涂,并将责任推给市场,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呢?

原因很简单,做根本无法成功的事,最终只有死路一条。预测股价就是一个根本不会成功的梦想。正如我们都想发财,但只是坐在床上幻想,财富不会自动从窗外飞进来。与其幻想,倒不如脚踏实地,去做你应该做的事情。

巴菲特的投资策略,与我们大多数的投资者的根本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天天盯着股价变化,巴菲特根本不关心股价是涨是跌。我们天天预测明天的股价是多少,巴菲特根本不去想这些数字会如何变化。我们天天忙着做差价搞投机,巴菲特根本不做差价,而是长期持有。这正好与我们大部分的普通股民看的、想的和做的完全相反。尤其是在股市陷入低迷的时候,我们更能感受到巴菲特这种健康的投资理念的珍贵。

“股市预测的唯一价值,就是让风水师从中获利”

对于预测这一行,巴菲特讽刺地说:“股市预测的唯一价值,看来就是让风水师从中获利了。”因为这对投资来讲毫无价值,还会增加股民们的躁动情绪,股价涨则蜂拥而至,跟风炒作,股价跌则一散而逃,悲哀抛售。当热衷于预测的情绪弥漫在股市,温度越来越高时,市场其实已经变得非常危险了,因为投资者失去了理智。

预测股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呢?除了为那些“预测大仙”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其他的有益价值丝毫没有。很多投资大师都抱此观点,即便投机之王索罗斯,他说:“我从不预测,我只是在市场机会临近时,主动出击引导市场。”还有在前期的投资生涯中喜欢短线操作的彼得·林奇,他说:“我从不相信谁能预测股市。”尤其在后期,他更是开始调整投资策略,向巴菲特靠近,因为他明白股票的最终价值要靠企业本身的经营来实现,由此而言,对股价的推测就完全失去了真实的意义。科斯托兰尼说得更直接:“想要用科学方法预测股市行情或者未来走势的人,不是江湖骗子,就是蠢蛋,要不然就是兼具此两种身份的人。”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1989年,麦哲伦基金的经理人彼得·林奇专程去拜访巴菲特,想看看比他业绩更好的巴菲特是如何做投资的。他进入巴菲特的办公室,左看右看,上看下看,越看越纳闷,最后忍不住问道:“巴菲特先生,我很奇怪,你的办公室怎么没有电脑,难道你从不看行情吗?”巴菲特笑着说:“我从来不关心股价走势,也没有必要关心,如果我看了,也许它会妨碍我作出正确的选择。”

不过,巴菲特当然会看股价,但不会每天都蹲在办公室盯着电脑,他只是会在看报纸时,顺便看看收盘价而已。细想一下,我们身边的很多股民是不是每天都跑去交易大厅盯着那些曲线和数字发呆呢?失败者总是找不到失败的原因,其实问题就是出在这里,他们偏离了正确的方向,错误地把掉在地上的几个烂苹果当成了果园的全部。对于股价短期变化的过度关切,造成了投资情绪的剧烈波动,让自己始终处在不健康、不理性的决策状态中,失败就会悄然而来。

“数据不会揭示你破产的风险”

股价越高越危险,这是巴菲特的对我们最令人讶然的忠告。我用了“令人讶然”这四个字,是因为绝大多数股民都喜欢在股价攀升时入市,对于股价的升高,他们是极度欢迎的。当然,股价的攀升意味着红利的增加,但是请记住,这不是投资成功的必然因素,并非投资股票的全部。如果你迷恋于分析股价明天会不会涨到新高,那你永远也不可能在一家公司破产之前安全地将它的股票抛售出去。

所以,巴菲特牢记格雷厄姆的教诲,想尽办法将自己与股市隔离,与“市”隔绝。他不去看股价行情,拒绝那些华尔街分析师们的“热情建议”,而是让自己静下心来,去倾听公司的声音,而不是市场的声音。他去关注价值,而不是价格。因为他明白,决定公司是否会破产的不是股价,不是过去的历史走势,而是这个公司的内在价值,是它的经营业绩,是它遇到的实际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对股市数据的分析即使再精确,也有可能是一个精确到极点的巨大错误。

请牢记:价值才是价格的决定者。巴菲特每天研究公司的业务、管理和财务等基本面的情况,就是想弄清楚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从而对市场的整体情况了然于胸。看到股价数据,你只是看到了市场先生递给你的一份礼物,这份礼物是虚伪还是真诚,你很难看清。如果你只凭市场先生给你的一个让人满意的价格,就断定明天乃至后天的股市像春天般温暖,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明天可能是春风和熙的春天,也有可能是雪花飘飘的寒冬。

“技术分析有多么流行,就有多么错误”

很多股民通过技术分析来预测股价是跌还是涨,那什么是技术分析呢?有很多种,比如K线图,波浪理论,还有蜡烛图。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就是根据股价过去的走势,总结出某种规律,来对股价未来的走势进行预测。技术分析论者坚信,根据历史一定能够预测未来。他们声称,只要知道过去的股价和成交量等精确的数据,就可以将未来的股价走势预测出来。目前,股市的技术分析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职业。但在巴菲特和其他一些伟大的投资大师们看来,这些人不过是披上了高科技外衣的算命先生,就像根据一个人的生辰八字,去预测他未来的凶吉祸福一样,其靠谱率就好比在地球上希望用一支箭射中遥远的太阳。

格雷厄姆告诉巴菲特说:“技术分析有多么流行,它就有多么错误。”在此之前,巴菲特曾有段时间十分迷信技术分析,也寄希望通过此类分析找到股市的发展规律,通过预测从中获利。他从10岁到20岁的这十年间,不断地研究分析图表,算指标,但是投资却非常地失败,直到他遇到格雷厄姆,读到了他的理论,听到了他的劝告,才走出了技术分析迷途。格雷厄姆讲的就是市场先生的故事,让巴菲特从此大彻大悟,从此不去做无谓的技术分析。他开始明白,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的交易对手并不是市场,而是其他的成千上万个投资者。市场是由投资者和企业组成的共同体,价格只是交易状况的一种表示方式。既然市场和价格是并不独立存在的,那么去分析它、预测它还有什么意义呢?

巴菲特后来说:“投资者期望那些技术分析预测专家会来告诉自己,未来的几个月内如何炒股票赚大钱,那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如果真的能赚大钱的话,他们才根本不会告诉投资者,自己早就赚发了。”这句话可谓言简意赅,尖锐地道出了问题的实质。

第三节个人投资者必备信条

无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基金管理人,投资过程中有一些基本的原则是必备的。就像我们吃饭要有一双筷子,一只碗,还要有盘子,饭桌。没有这些,就吃不了饭。我们上楼,要有梯子,出海,要有船。不管什么样的投资,都要有这样的一些根本法则,通道,或者说是信条,以帮助我们找到正确的方式。但很多没有经验的股民,进入股市后很容易就变得情绪不定,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甚至不知道该采取什么样的投资步骤,最后只能是人云亦云,没有主张,投资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下面是巴菲特的一些重要的经验,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把自己当做企业分析家

买股票就是投资企业,你决定要买一只股票,要做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去分析它的企业,把自己当做企业分析家,而不是股票分析师。巴菲特告诫投资者说:“不做研究就投资,跟不看牌就玩纸牌游戏一样危险。”他说,聪明的投资者在评估一项潜在交易,或是买进股票时,都会先从企业经营者的角度出发,来衡量企业的价值,进而确定股票的价值。这里有三个最重要的分析项:业绩、回报率和管理层的品质。

核心的第一步是正确解读公司的财务数据,但是不要迷信其提供的收益数据。巴菲特的方法是绕开收益,看收益获得的成本和是否具备可持续性。也就是说,即使再高的收益率,也要看它的持续性。因为公司的收入增长是可以在短期内通过很多虚高的办法获得的,比如大规模举债,不断发新股融资或者并购资产,但是这种“高财务杠杆产生的收益增长是不可持续性的”。只有健康的收益增长,才具备可持续性。有一个财务指标可以判断这点,股权收益率、投资资本收益率,这个数据可以反映该公司资本运用的效率、质量,团队的管理运营水平,以及赢利增长的可持续性。

巴菲特说:“要透过前视窗看公司,而不要透过后视镜看公司。”什么意思呢?关注现金流。一个公司的现金流就是透视该公司的前视窗,通过对公司未来现金流的预测,来判断它的潜在价值,尤其是运营现金流。

分析企业,关键是判断它的内在价值,这是寻找好公司的关键。同时,要研究该公司的赢利历史、赢利模式,以及管理层是否诚信,是否值得信赖。这些答案可以帮助我们下定决心。如果答案是Yes,那么你有最大的希望获得最好的回报。因为它是一只好股票,巴菲特说:“你只需耐心持有,在这中间,坚持是你唯一要做的工作,因为资金永远流向好股票。”其次,要关注企业的生命周期,看它是否具备长期的竞争力,结合它所在的行业进行综合分析。如果该公司并不能长期存在,风险将会非常大,再高的赢利率也不能抵消这一风险。但是这个,仅通过看报表或是走访并不能保证分析出来。巴菲特认为真正的好企业是公开的,没有秘密。

对企业的分析,最关键的不是定量的方法,而是定性的东西。你选择股票的标准越高,想要投资的时间越长,找到的好企业就越少。所以巴菲特才选择很少的投资目标,手中持有的股票并不多。

抓住投资时机,等于成功了一半

投资时机非常重要,即使它是一家最优秀的企业。抓住投资良机,你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这也是巴菲特最重要的投资技巧之一。他说:“投资艺术其实就是对时机把握的艺术,选择了错误的时机,注定是失败的投资,而抓住好的时机,就等于成功了一半。”那什么是好的时机?两点:第一,优秀企业遇到了危机,看上去似乎前景暗淡,饱受质疑,其实只是暂时的困难,这时你大胆介入,往往最后能够大获成功。如果一家企业非常优秀,但它这时一帆风顺,在市场上火得烫手,红透了半天边,股价高得吓人,这时你再投资,未来的回报空间其实就很小。第二,买价的高低,巴菲特认为,当优秀企业的市场价格远远低于它的真实内在价值时。买价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投资回报率的高低,最好是可以用一般的价格,买入一家非同一般的好企业。合理的价格,也是巴菲特在投资前必会考虑的首要因素。

要记住这句话:优秀企业并不意味着你随时都可以投资,并随时可以获得高额回报。

巴菲特为何不买微软股票——慎重对待高科技企业

巴菲特对诸如网络公司此类的高科技企业一直避而远之,他的原则是慎重对待,保持距离。我们看他投资的企业,可口可乐,吉列,华盛顿邮报,中石油,基本都是经营长期稳定,技术革新和经营模式的变化并不快的大公司。这些企业都是行业内的庞然大物,就像一艘航空母舰,在大海上航行,虽然运行速度慢,但却稳如泰山,再大的风浪也奈何不了它。他最不喜欢的就是那些短期内的成长可能惊人,长期内却存在巨大风险的高科技公司。它们就像一艘小船,在大海上飞快地航行,虽然速度奇快,可抗风浪的能力不敢恭维。所以,他很少进行投资。

现在来看,如果巴菲特当年买进了微软的股票,现在肯定大赚。但他当年没有,因为微软在他眼中属于高风险型企业,如果当时他投资了微软,就意味着他改变了自己的基本投资理念,那就肯定会有其他的企业随之进入他的投资组合。这是巴菲特所不允许的。对于微软公司,巴菲特的意见是他难以估算它的现金流,无法准确预测像这类与网络有关的科技公司的发展前景,因为这个行业的技术发展太快了,竞争对手无处不在,而且危险总是躲在暗处。

巴菲特说:“我不能投资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这个信条就是,只做自己能把握的事情,并且扎根下去,不懂的行业,尽量不要去碰。

手中的股票如果不再符合投资标准就把它卖掉

这一条讲了“退出时机”的问题,如果不再符合自己的投资标准了,你怎么办?巴菲特的建议是,当这个企业的经济特征发生了变化,管理层迷失了方向,或者说,企业失去了它的“护城河”,已经不符合你的投资理念,对你来说继续持有就意味着风险的不断加大,那么你应该果断地将其卖出。但是我们很多股民,此时往往会犯情绪主义的弊病,宁肯被套牢,宁肯冒着天大的风险,也要死死抱着,最后出了问题,只能是怨天尤人了。

如何判断这样的企业?第一,坚持安全边际原则,这是价值投资的核心,可以确保你的投资永不亏损,是成功投资的核心。如果这只股票、这家公司不再符合你的安全边际的标准,你不要犹豫。第二,对风险的规避原则,要确保资金安全,尽量进行零风险投资。巴菲特所有的投资活动,都是遵循“接近零风险”的投资理论。这个理论建议在非股市近期股价波动之上,投资者可以从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去发现,但不能仅由股票价格去决定。第三,止损原则,如果损失即将发生,你怎么办?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在投资前合理地制定一套止损计划,确定合适的止损幅度。止损原则的最好选择就是当发现股票的危机时,主动止损,保存实力,这个比赢利重要。

第四节六种致命的投资信念

致命投资信念1:迷信“权威”

迷信权威几乎是中国股民的一种普遍心态,分析家们讲什么,股民就信什么,但却无形中让这些声音成为了市场的不健康向导。大部分人都跟着权威走,于是大部分人都赔钱,只有那些只信自己的少部分人赚钱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投资大师都对“权威”嗤之以鼻,巴菲特为了避免自己受到华尔街专家们的影响,甚至把伯克希尔公司的总部设在远离纽约的奥马哈市。他说:“如果那些分析家们猜测得那么准,他们早就赚大钱了,而且保准不会告诉你。”另一位被称为“股圣”的基金管理人彼得·林奇更直接:“如果华尔街专家真有这个本事,为何还从事这项工作呢,岂不早成了富翁?”遗憾的是,他们的忠告成为了经典,但并没有真正种植于全球股民的内心。大部分股民都这样想:即使我不懂,总有人会懂,我要做的就是找这么一个人,然后跟着他走。

即使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大师,也都无法避免掉进“权威也出错”的俗套水坑。他曾经看空美元,增持其他外汇资产,虽然遭到众多股东的反对,但他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结果美元后来的反弹超过了10%。被全世界投资者公认为“权威”的巴菲特,从来不迷信华尔街分析师的巴菲特,也看走了眼,造成了一大笔损失。可见,在股市中,“权威”并不是什么好东西,很可能会让投资者丧失原有的判断,而且这个判断极有可能是正确的。

当然,参考各方面的研究和分析,非常必要。有时候听听别人不同的意见,也是一种“兼听则明”,比如可以通过权威们了解一下最近的市场热点,学习一下不同的分析问题的角度,看看股评文章也不错,可以知道别人都在关注哪只股票,然后从中发现蕴藏着的机会。但是,对于权威的观点则一定要小心,因为在市场中,总是会存在着截然相反的结论。越是权威,当他们的观点出错时,其杀伤性也就越大,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在投资市场上,千万不要迷信权威,更多地相信自己的实际分析,才是万全之策。

如果你担心自己的观点与大部分股民格格不入,那你就错了,因为这恰恰说明你拥有更大的成功机会。在股票市场上,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这些人绝不会是坐而论道的权威。你要知道,一个知道如何将铅变成黄金的人是不会轻易把这个秘密告诉你的。

致命投资信念2:迷信“工具”

笔者有个朋友,对巴菲特很有研究,读过关于价值投资理论的很多著作,但他的炒股生涯却一直不顺,为什么呢?我到他的家里一看,全明白了,他的卧室内摆了三台电脑,装满了股票分析软件。他每天盯着那些分析工具在看,像交易曲线图、趋势表,各种各样的分析数据。他每天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跟这些工具打交道,盯着股价的变线,从中总结规律。于是他就是失败的时候多,成功的时候少。迷信工具几乎是很多股民的心理疾病,他们读过价值投资,但却不去用。我把这个叫做“羊群心态”,因为大家都在靠工具炒股,所以为了安全起见,都迷信工具好了。希望获得安全,最终却收获了危险,这是不是很悲哀?

对工具的迷信,其实就是对权威的变相崇拜。股民们相信有些人已经开发出了一种可以确保投资利润的系统,不管它是电脑软件,还是用笔绘制的图表。正因为这种错误的投资信念是普遍的,那些开发这种系统的人才会赚大钱。有人总结说,这种信念的根源是相同的,那就是对“确定性”的渴望。巴菲特说:“人们在寻找一个公式。”股民们迫切希望找到一个正确的公式,输入电脑,然后就可以坐在沙发上,舒舒服服地看着它向外冒钱。

这些炒股工具会让人远离股票和公司的实际情况,事实是,越是人多的地方,消息越闭塞,像交易大厅,那里全是有关于价格的消息,你听不到半点公司的经营情况。整天挤在大厅,而不是去关注公司,会让投资者偏离正轨,投资效果就是完全相反的。长期抱有这种信念,就非常致命,我们应该看看巴菲特是怎么做的,要学会控制自己对股票分析工具的心理亲近感,克制自己远离这些短期波动的信息,避免自己的决策受到“工具”的影响,才能战胜市场。

致命投资信念3:迷信“内部消息”

人们以为,最准确的“内部消息”是从股市上赚大钱的途径。这其实是投机理念的副产品,尤其短线波段操作的投机者,对于“内部消息”最迫切地希望知道。但是,对内部消息最不感冒的巴菲特,却是现在世界上最富有的投资者。他说:“就算你有足够的内部消息和100万美元,你也可能在一年内就会破产。”他最喜欢的投资消息,往往来自于免费渠道,他更喜欢通过实际调查和看免费年报,发现大部分人都没有注意到的重要信息。而那些从股市内部传出来的隐秘情报,他称之为“谣言”,并说:“谣言是靠不住的。”

致命投资信念4:迷信“冒险”

我常听股民朋友在交谈的时候说:“要赚大钱,就要冒险。”言外之意,风险越大,回报越高。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巴菲特一直坚持“接近零风险理论”,他的投资策略从来都是尽量避免风险,但他的回报率是世界上最高的。成功的投资者是绝对不喜欢风险的,这就像过一座悬崖,对面是满山的熟透的鲜桃,上帝给你两个办法:跨过一座独木桥,速度最快,可以抢先一步拥有全部的鲜桃,但这座桥年久失修,有50%的概率会在你走到一半的时候突然断裂,而桥下就是万丈深渊;沿梯道下山,再沿梯道爬到对面的山上,可以保证安全,但你只能拿到1/5的果实。股民朋友,你会怎么选择呢?

我相信巴菲特会选择第二种方法,像他这样的投资者,会尽可能地回避风险,让潜在的损失最小化,同时要保证适当的利益回报。在我看来,会有超过一半的普通投资者选择第一种办法,去赌那一半的机会。但是他们却忘了,规避风险是积累财富的基础,如果你去冒最大的风险,你最有可能的是以最大的损失收场,而不是以最大的赢利凯旋。

致命投资信念5:迷信“分散化投资”

即使读过巴菲特价值投资的很多人,他们在实际操作中依旧采取了分散化投资的策略。笔者认为,这其实是投机心理在作怪,对自己的某一项选择并不百分百信任,为了减轻这种“不确定”带来的恐慌感,于是尽可能增加放鸡蛋的篮子,将鸡蛋分散地放到了大量的篮子里。如此一来,不仅没有分散掉风险,反而拆弱了单项投资的力量,回报并不理想。巴菲特如此惊人的财富是怎么来的?是集中投资、长期持有带来的,他重点持有的只是少数几家特别优秀的大企业的股票,并与它们终生相伴。集中投资将投资变成了艺术,将股票和公司变成了亲人。

分散投资并不能够真的带来良好的回报,如果你持有太多公司的少量股票,就算其中的一两只涨幅惊人,你的总资产也可能变化不大。因为你的力量被分散了,无法集中到一只优质股上获取最大利益,这种行为其实是可笑的。

致命投资信念6:迷信市场的“必然性”

有谁知道未来会是怎么样的?没有人知道。那么股票市场的未来会有“必然性”吗?巴菲特说:“我相信市场会越来越好,但对单只股票的未来,确实无法预测。”但是很多投资者却偏偏抱有错误的想法,一厢情愿地相信对某些股票的判断的正确性,并告诉自己:市场必然会证明我是对的。有人说,这种信念是投资狂热症的一种表现。这些人自以为可以判断市场的未来,但就像巴菲特说的:“只有海水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没有穿裤衩。”是的,当这种狂热症消退时,他们已经失去了自己的资本、房子,甚至是“裤衩”。

借索罗斯的一句话作为最后的忠告:“重要的不是你对市场的判断是否正确,而是你在判断正确的时候赚了多少钱,在判断错误的时候又赔了多少钱。”,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